Copy

《環境節報》第40期

【第40期】2016年11月30日

想清楚再下手吧! 聰明消費減少環境負擔

Photo credit:rustedbox (CC BY-NC-ND 2.0)

身處網路時代,人們只需要在家動動手指就能購物,但也常後悔退貨,例如中國雙11購物節後,竟有高達4%的退貨率,耗費許多環境成本。在1992年,加拿大藝術家創辦無消費日,試圖對日漸失控的消費主義提出質疑,往後每到11月的最後一個周末,都有倡議者舉辦活動,呼籲眾人別再被促銷活動誘惑,做出不理智的購物行為。但到底什麼是「適量」購物呢?或許先從想清楚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物品、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開始。


本 期 精 選 文章
不花錢換回社會信賴  FREEGAN楊宗翰談無消費生活 

因為到克羅埃西亞當交換生,楊宗翰意外開始過著不工作、不消費,仍衣食無缺的Freegan生活。在大眾的觀念裡,「不工作」等同於為社會的寄生蟲;而「不消費」更常被視為心地善良的笨蛋。面對社會眼光,楊宗翰認為:我們其實很渴望吃下自己種的有機蔬菜、想住在自己親手蓋的房子中;現在的消費習慣讓很多資源被浪費掉;不消費代表得自己動手找方法,重點是希望能生活在彼此信賴的社會,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能彼此合作。

>>看全文

每分鐘丟9.9件上衣  環團揭臺灣青年過度消費


你的衣櫃裡有幾件衣服呢?有多少是從來沒穿過,甚至忘了何時買下的?環團發佈問卷調查,推估臺灣20至45歲的人口,每年丟棄的衣服高達520萬件;而平均每人擁有75件衣服,但其中卻有1/5,大約15件衣服幾乎沒在穿。環團綠色和平認為,在打擊企業侵害環境與人權的同時,也必須喚起民眾省視自身的消費行為,弄清楚「需要」跟「想要」兩者之間的差別,減少過度浪費。
>>看全文

共享取代購買! 倫敦「借物館」開張 家電、登山包百元借回家


甫在7月開張第一家實體店鋪,借物館標榜不需會費,每個人都能免費申請,並享有每週租借五項物件的權限。創辦人認為,借物館的目標在於「讓一個組織能為在地社區和會員負責,並且會員之間形成真正的對等式網絡體系」。相較於直接購買產品,貸款、租借、交換等方式其實都能幫助人們達成目的,也都是過往就已經出現的服務,但像借物館這種不販售所有權的共享模式,在網路革命的推波助瀾之下,產業正扶搖直上。
>>看全文

影 音 專 區
圖片來源:消失的藍色星球劇照,天馬行空

【影片薦‧賞】我們面臨的現況與未來《消失的藍色星球》

《消失的藍色星球》(Last Call at the Oasis)影片開頭以賭城拉斯維加斯為例,由於持續的觀光發展,城市規模與人口不斷擴張,導致既有水源供應不足;影片亦描寫美國其他兩個水資源爭議真實案例呼應片頭:「當水資源問題發生時,漣漪效應是影響很大的,水會順流而下找到你。」

>>看全文

親 子 專 區
被車壓扁的唐吉訶德 張克享的《蟹媽媽冒險記》

看到墾丁馬路上總是有無數的陸蟹屍體,張克享於是觀察起陸蟹與人的相互關係。他試著同理陸蟹的遭遇,並創作繪本《蟹媽媽冒險記》。老家住屏東的張克享,見證墾丁的發展從興盛到變形,「海生館的設立讓我更專注地去看待牠(陸蟹),因為海生館是把陸蟹的棲地破壞。它幾乎把射寮一半的海岸都吃掉了。」
>>看全文

活 動 報 報
【活動】2016嬉遊森林走秀音樂會(12/11)
【徵件】 「環境關懷」跨領域設計競賽(~106/01/15)
圖片來源:棟樑‧Harry‧黃基峰‧Taiwan(CC BY-NC-ND 2.0)
【講座】校園環境教育推廣講座——臺灣國家公園之美(~12/31)
-圖片來源:棟樑‧Harry‧黃基峰‧Taiwan-
疑問請來信
環境共和國
環境通訊網
 
發行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策劃執行: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Tel:+886-2-29332233
■ 地址:116臺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 總編輯:陳瑞賓 ‧ 副總編:彭瑞祥 
■ 責任編輯:古國廷、林睿妤
■ 版面設計:林睿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