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Hi <<姓名>>

上週我歷經了短暫的 Facebook 社死,原因是更換手機時,不知道要先手動匯出 Google Authenticator,而我所有需要兩階段驗證的服務,包含 Meta 系列社群平台、工作用的 Google 帳號等等全部無法登入。

好險事前有將 Google 跟 Instagram 的備用碼存下來,但 Facebook 就沒那麼幸運了,沒有備用碼,也沒有綁定手機號碼,所以無法轉為簡訊驗證。因此我歷經了幾天 Facebook 社死,連 Messenger 都登不進去,很多工作訊息都收不到。

讓我驚訝的是,社死的這段期間,沒有想像中焦慮欸!雖然很多工作訊息收不到,但請公司夥伴在動態牆發文之後,都有成功將訊息轉到 LINE。Meta 廣告後台也登不進去,但廣告投手都會整理清楚的週報,想看細節也可以拜託公司夥伴開後台調數據。

不過其中最能安定我心的,還是電子報流量池。因為我知道就算 Facebook 帳號再也找不回來,個人品牌公域流量歸零,但我還可以透過電子報跟 Email 還有讀者 LINE 群組,跟 1,700 位讀者繼續保持聯繫。
這次算是被自己大力鼓吹的私域流量救了一命,蠻奇妙的,有種功德迴向的感覺。所以再次真心建議,個人品牌一定要做私域流量,不然哪一天突然帳號消失,一切的累積就瞬間沒了。

另外也是過來人真心建議,趕快檢查自己用於兩階段驗證的 App 是否有同步到雲端或帳號。我是 Google Authenticator 的早期用戶,在它還不能連動 Google 帳號的時候就開始用了,所以反而被衝康,因為好幾年前開始用的,根本不知道,也沒想道它無法在 Apple 的轉移過程同步到新手機。

關於兩階段驗證、換手機時 Facebook 要做哪些措施,可以參考龍哥的貼文。花 3 分鐘買個保險,才不會像我一樣歷經社死。
進入信件正題,沒有靈感的時候,我就會開啟連載清單——99% 製課難題都在《零售獲利學》。之前寫過讀者票數第 1 2 名的提問,今天就來寫第 3 名吧!

今日題目
  • 在《零售獲利學》的第三篇內容中,三位老師會用個案研討的方式,拆解 25 個常見的獲利問題,告訴學生遇到這個情況,要看哪些數據,做出哪些決策。

    教學過程必須呈現具體、細膩的個案背景資訊,用老師畫面搭配字卡,顯得太零散、沒有脈絡;用滿版簡報,又帶不出故事的生動感。畫面到底該如何呈現才好?

已寫過
  • [點此觀看] 購買線上課程的學生都喜歡追求「how to」,希望看完影片後,能成功導入在自己的事業或生活中。但學生們對於「how to」的定義不盡相同,起始程度也不同,該如何找到最大公約數,盡可能滿足學生需求,做好期待管理?專案團隊自己又該如何內部對焦,確保認知一致?
     
  • [點此觀看] 課程需要使用真實台灣零售品牌案例,案例取得本身就非常困難,幸運得到一些品牌的支持後,教學時還必須在不破壞數據脈絡的情況下,將品牌隱私資料進行變造,該如何做到?

待寫清單(依照票數排名)
  • 課程由三位老師各自負責「市場、顧客、營運」數據,沒有人做過這種整合性的課程,沒有 Ref. 可以參考,該怎麼整合三塊獨立內容
     
  • 拍攝日前 7 天,臨時決定要從單元條列重點,改為逐字講稿,該怎麼在短時間內透過 AI 工具產出 4 萬字講稿
     
  • 市場上已經有很多在教「數據」的課程,怎麼做出差異化定位
     
  • 課程總時數跟去年《電商結構學》差不多,都在 13~14 小時,但是內容分散給三位老師,等於要三倍的溝通時間,但是專案的時程卻跟去年一樣,團隊該怎麼在一樣的時間內交付內容?

解釋影像畫面前
先聊一下課程結構

這次《零售獲利學》跟一般線上課程最不一樣的是,不只有知識與方法傳授,還要跟學生交代個案背景資訊。為什麼會有個案呢?得從課綱架構開始解釋!

《零售獲利學》的課綱有三個層級,分別是「篇 → 章節 → 單元」。篇會往下展開章節,章節會往下展開單元,而一個單元就是一支影片。

整堂課共有四篇,以下分享第一二三篇的設計邏輯,第四篇是為了增加產業深度的企業主對談講座,比較直觀所以跳過不贅述。
第一篇是數據概覽,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市場、顧客、營運三面向數據,而且最重要的是,透過測驗檢視自己的數據能力,依照測驗結果的引導,先觀看最迫切需要補強的單元
第二篇是方法,依照零售的執行順序展開五個章節,從市場性評估、產品開發、市場切入、上市熱銷,一路到長尾迭代。我們整理出每個章節中,三位老師最常關注的數據,並告訴學生何時應該監測、如何解讀,以及行動方案建議
第三篇是個案,也是這封信的分享重點。因為零售,或者說商業的環境真的有太多變因。真的沒有什麼萬用公式,保證你代入 A 後可以得到 B,所以不能像初階課程那樣,老師一個一個步驟示範,學生跟著做就能得到明確結果,商業決策真的沒那麼簡單。

每家公司的規模、商品類型、成本結構、產業特性⋯⋯等等全都不一樣,雖然可以萃取「跨情境通用」的底層邏輯、框架心法,但這些太軟性,學生會覺得上完課後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落地執行,進而影響購買意願。

所以為了打造出產品力更強,讓學生更好吸收的課程,我跟團隊又把三位老師的商業決策脈絡萃取出來,搭配不同數據,給予學生:

遇到__情況,應該要看__數據
依照__流程來解讀,過程中要注意__
最後分析出__種原因,應該採取__行動

類似把三位老師的思考決策樹展開,讓學生未來遇到不同商業問題時,能夠對照某一位老師的決策樹去思考執行。

但只有決策樹,學生還是會看不懂,所以團隊又整理出 25 個「與獲利最相關」的商業難題,讓老師示範用決策樹解題。
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看到決策樹被落實的過程,而且這段過程是 99% 擬真的,因為 25 個商業難題都使用台灣零售業者真實數據,關於這部分的血淚我在這封信有分享過,歡迎參考。

Homemade 字卡
解決不上不下的資訊層級

沒想到光是解釋個案,就可以寫這麼長,接下來終於要進入畫面設計的難題分享。一般線上課程的資訊呈現手法,不外乎以下幾種:

簡報

用於圖表、抽象架構呈現,例如:
  • 銷量折線圖
  • 業績日報
  • 購物歷程說明
  • 單元總結
字卡

用於單一重點提示,例如:
  • 專有名詞
  • 觀念強調
  • 常見錯誤
  • 概念對比
上標

常駐於畫面,提醒學生目前講到哪一個段落,可同時見樹又見林。有兩種做法:
  • 課程資訊結構較單純,例如下方左圖《電商結構學》會呈現在左上方,隨著段落的推進變換文字
     
  • 課程資訊結構複雜,分析步驟性強烈,例如下方右圖《零售獲利學》就會常駐於畫面上方,隨著段落推進,亮起不同區段的上標
本次的個案呈現,為了讓學生更有帶入感,必須交代具體、細膩的背景資訊

如果使用簡報,無論是放入商用情境圖片、用扁平 ICON,或者是文字條列,都帶不出個案故事的生動感。講故事的時候,還是要看到老師本人比較好。

但如果使用老師畫面,搭配字卡呈現,這些故事資訊又變成太過零碎。假設只在重點資訊處跳出字卡,個案故事的脈絡會被破壞;改成持續有字卡出現,又會導致同時出現 4~5 個字卡擠在畫面上,視覺不美觀,也失去字卡的強調意義

上標就不用說了,功能本質就不是用來陳述資訊,而是類似進度條的段落提示。哇~三種呈現手法都不能用,做線上課程第八年,真的要沒招了。

此時就要這次感謝跟我搭檔製課的企劃 Yulin,為個案故事這種不上不下的資訊層級,發明了一種新的字卡形式,我們內部稱為「便利貼」字卡
便利貼會以半透明的形式停留在老師畫面上,學生可以同時看到個案重點整理,也能看到老師本人,讓影片生動一點,不會聽故事聽到想睡覺。

便利貼還有另一個好處,它可以容納的資訊量比原始字卡多,也可以透過大標、小標、列點,清楚呈現資訊間的層級,特別適用於資訊量介於原始字卡與簡報之間的情況。

發明了這個做法後,我們不只用在交代個案背景資訊,其他資訊量不上不下,覺得沒必要出動簡報,但也不適合用字卡的段落,全部都可以透過便利貼來解決
如果你也在製作課程影片,不妨試試透鏡 homemade 的便利貼字卡吧!

最後再次無情置入《零售獲利學》,大賣課時期 11/8 就結束了,請再容忍我推課一下。使用我的優惠碼 BTBDLENS 可以現折 $500 唷!
如果你不是零售業者、電商人或行銷人,沒有相關學習需求,也希望你可以幫我推廣或轉寄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非常感謝你!
以上就是本週的信件內容,下方是常見問題,歡迎參考。另外,我開放抖內啦!有好多讀者說含金量太高,很想付費支持,我真心感激,但我沒有想把電子報轉成付費制,所以先開放小額打賞,歡迎隨喜抖內,非常感謝你 ❤️
  • 小額贊助支持我寫作 ☞ 點此抖內
  • 回顧已發佈的電子報 ☞ 都在這邊
  • 推坑朋友加入電子報 ☞ 訂閱連結
  • 分享本期內容給朋友 ☞ 轉寄給他
  • 任何回饋、敲碗分析 ☞ 直接回信
也建議把 contact@lens-content.com 加入聯絡人,以免信件誤闖進促銷信匣。如果想深入了解更多,歡迎參考下方 ICON 連結,有透鏡的 Instagram、部落格。原本還有我正在撰寫的新書《思維萃取》搶先看 LINE 群,但最近寫書暫緩,轉型成討論電子報內容,也歡迎你加入。

感謝你的閱讀,下週三 9:00 見!(最晚也不會拖過中午寄信的嗚嗚)
透鏡的 Instagram
透鏡部落格
《思維萃取》新書搶先看
Email
Want to change how you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pdate your preferences or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