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Hi <<姓名>>

本週不聊課,想找你討論知識型產品的「引流入口」可能會是什麼型態?

上週社群又有新一波針對「線上課程為何沒有多通路販售」的討論,主力觀點貢獻者是 SEO 白話文的 Frank,跟 UX 顧問 Soking(兩位都是我的良師益友,我真幸福)。以下節錄兩位大大分享的重點,很推薦看完全文。

Frank 的觀點
  • 95% 老師沒有跟線上課程平台叫板的能力,只能拿平台的公版獨佔合約
     
  • 線上課程平台不只是通路,也是產品、供應商的一部分。而任何一個公司都會盡可能抓住自己的產品,讓產品在他認為適合的地方曝光,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 線上課程平台之間幾乎是完全重疊的賽局,Hahow 根本不會用「通路」的眼光來看待 PressPlay,反之亦然,大家能合作的動機很少
     
  • 多數課程碰到的困境不是通路,也不是因為無法跨通路銷售而賣不好;相對的,可能是產品跟推廣沒做好

Soking 的觀點
  • 適合知識型產品的「通路」還未被打通。這是市場機制還未成熟(就像早期電商大家不知道可以在 FB 下廣告)的綜合議題
     
  • 還沒有人摸索出如何擔任這個知識型產品引流入口的角色
     
  • 知識型 KOL 經常將課程作為重要的產品,因此雖然可以談銷售合作,但必須看產品屬性,最適宜的就是與該 KOL 原有路線互補關係的延伸產品
     
  • 最有趣的候選人或許是「讀書會」的社群經營者,但讀書會並不是一個穩定的社群屬性,比較像一種社交活動,因此不成體系

讀書會有機會成為通路嗎?

我很認同 Frank 的觀點,課程平台間的賽局太重疊,幾乎不可能為彼此引流。我在幾個月前的信件也提過,平台雖然是目前生態系中最接近通路的角色,但是各自都有獨家或專屬授權條款,所以彼此之間的關係暫時只有互相競爭。

當然也有一些跨平台開課的老師,用很土炮的手段來導流(例如發公告信給學員,貼上其他平台的課程連結)但這個手法太不直接,效益有限。

另一方面,我也認同 Soking 說的「讀書會」社群,它在本質上真的很適合引流。會因類似學習需求、學習偏好而聚集的人們,彼此間互相推書、推課,這個行為已經發生

不過也如同 Soking 所說,讀書會並不穩定。大部分的讀書會因某本書而起,大家持續幾個月,一起把書看完、討論完,然後就散了。

就算有少數讀書會可以長久運作,不只讀一本書,而是基於同個目的,一起討論好多本書。但為了維護品質,還是會有篩選機制或設定人數上限。例如都想在商業上有所交流成長的「頭家讀書會」,據說已經運作了五年以上,人數就我觀察也在 50 人以下。

這作為引流入口來說,量體也還是太小,除非台灣同時有好幾百個社群才可能成為通路,而且還要有一個方便洽談,一網打盡的平台或溝通方式。否則還是會跟 KOL 推課差不多,必須一個一個邀請、討論合作方式,人力與溝通成本很高。

另外,雖然不像 KOL 那麼明顯,但讀書會也還是有屬性之分,不是什麼課都適合在同一個讀書會裡推廣。例如我就不會選擇在頭家讀書會裡,推廣 Procreate 或做甜點的課程,因為社群裡的人因為商業而聚集,而不是生活興趣。

從消費者痛點出發
選課網站會是引流入口嗎?

那知識型產品的引流入口會是什麼呢?我聯想到前幾週還有另一個被熱烈討論的文章——【 那一年我為了要學會短影音,結果被割韭菜的故事 】

簡單來說,一位網友因為想開始經營短影音,報名了 3 堂不同課程,結果都無法達成期待成果。他在文中提到,雖然自己付了錢有話語權,但說出課名或老師名字怕會被吉。前兩堂課內容太基礎,第三堂課很乾貨,但中國市場的抖音經營方式無法套用在台灣市場跟 TikTok。

這篇文引發廣大討論,包含短影音這種技術變動快速的領域,到底能不能開課?也有針對線上課程的學習成效,討論學生自己要負多少責任,老師又該如何盡可能幫助學生達到成果。最後則是針對「到底怎麼挑課才不會踩雷」,而這也是我比較有興趣的環節

我看到領先時代的老K也有發表觀點,他提到:

線上課程市場的現有風氣,總好像是一個「買斷的產品」,而且還是買了才知道買到的好不好,又剛好是線上資產所以難以退費(對學員對講師都是)。

此時我突然有了靈感,如果市場上的消費者,普遍都面對這些煩惱:
  • 買課怕踩雷
  • 不知道怎麼挑到適合自己的課
  • 踩雷了不敢講(怕得罪老師)
那適合知識型產品的引流入口,會不會是課程評價或選課網呢?

我將這個想法留言在 Soking 的貼文下,得到他的回應:

例如有個 AI 團隊先去爬平台的課程公開資訊,索引大部分的課程以及公開學員評價,或者讓深度合作的課程上傳字幕檔作為索引以及知識儲備來源。

然後提供不知道要學什麼的人,作為他們的學習規劃顧問,有點書僮的感覺。

 
深度合作有開放字幕檔的課程,就可以在購買之後開放更進一步的合作,例如可以幫改作業甚至出問題來與購課學員討論知識點之類的,等於是輔助學習,降低運課成本的外掛(?)


真的腦洞大開,覺得這個想法也太讚了吧!這可以解決「買課怕踩雷」跟「不知道挑課」的痛點。甚至還可以有 AI 助教,解決基本的知識問題,不需要老師親自出馬。

不過這個模式可能無法處理「踩雷了不敢講」的議題,但公開評價又是非常重要的原始資料,如果學員還是不敢留評價,那有 AI 也沒用。所以或許又要輔以匿名機制,讓購課學生可以安心地抒發自己真實的使用心得。

我沒有軟體開發的知識,不知道做出這個「選課網站」需要多少成本,但光想就覺得不太容易。

例如要讓匿名評價機制上路,需要各家平台同意,並開發相關功能。如果要直接在選課網站上匿名留言,必須驗證學生是否購課,還是得跟各大課程平台做資料流串接,光想就覺得更麻煩。

這個 Idea 也讓我想起,幾年前有看過一個團隊開發出一個類似的網站——HOWCOBE 好課比。他們爬取幾家大平台的公開資料,方便消費者作比較

不過功能蠻陽春的,就是基本資訊而已,如果真的要做到幫助選課,真的要像 Soking 說的那樣,開放課程字幕檔作為機器學習的材料,才能用 AI 做出更客製的推薦。
目前這個網站似乎也沒有在營運了,很多課程資料都停在 2021 年,購課人數、課程價格等資訊都沒有再更新。

我想或許是當時線上課程市場還沒發展到讓選課網站有商轉空間,也可能是大 AI 時代尚未來臨,所以無法做到讓使用者有感。

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團隊做出選課網站,或找出更棒的知識型產品引流入口,真是令人期待!
以上就是本週的信件內容,下方是常見問題,歡迎參考。另外,我開放抖內啦!有好多讀者說含金量太高,很想付費支持,我真心感激,但我沒有想把電子報轉成付費制,所以先開放小額打賞,歡迎隨喜抖內,非常感謝你 ❤️
  • 小額贊助支持我寫作 ☞ 點此抖內
  • 回顧已發佈的電子報 ☞ 都在這邊
  • 推坑朋友加入電子報 ☞ 訂閱連結
  • 分享本期內容給朋友 ☞ 轉寄給他
  • 任何回饋、敲碗分析 ☞ 直接回信
也建議把 contact@lens-content.com 加入聯絡人,以免信件誤闖進促銷信匣。如果想深入了解更多,歡迎參考下方 ICON 連結,有透鏡的 Instagram、部落格。原本還有我正在撰寫的新書《思維萃取》搶先看 LINE 群,但最近寫書暫緩,轉型成討論電子報內容,也歡迎你加入。

感謝你的閱讀,下週三 12:00 見!
透鏡的 Instagram
透鏡部落格
《思維萃取》新書搶先看
Email
Want to change how you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pdate your preferences or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