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Hi <<姓名>>

上週寫完 2024 年展望之後,本週該好好回顧 2023 年了。

在開始撰寫前,我原本要以 3 個挫折開頭,再接續分享 3 個收穫。但寫完後發現,每一個挫折跟收穫,竟然都是一體兩面的。所以最後彙整成對我與團隊來說,最挫折、最痛苦,但也最有收穫的 3 件事,好好打包這不容易的一年。

重要公告講在前,接下來兩週我會出國休假,久違的滑雪行程,超期待!所以電子報會暫停兩週,預計 2024/1/10 恢復更新

2023 年最挫折,但最有收穫的 3 件事

挫折兩字,對於很多人來說是負面的,是不想遭遇到的。我也不例外,雖然知道人生難免遇到挫折,尤其在快速變動、混沌模糊的創業情境,挫折幾乎是天天出現跟我 say hello。

時至今日,我還是很難用平常心看待來挫折,但至少開始找到一些樂趣,甚至去感激挫折的發生。因為我發現,每次走過低潮期,自己在心態與能力方面,都能得到顯著的成長。

以下是在 2023 年讓我跟團隊最痛苦,但也收穫最多的 3 件事。

人無法設計認知之外的事情

對於我跟透鏡團隊來說,今年投注最多心力的專案就是《零售獲利學》。

我之前有在信中提過,這堂課是我從業以來做過最難的課。無論是知識、經驗層面的難度,還是一次面對三位老師的溝通複雜度,都遠超過開案前的想像。

事後覆盤,關鍵點在於「課程企劃的認知邊際」。《零售獲利學》是一堂結合商業為主,數據為輔的課程。受眾是零售老闆,他們對於數據的認知是初學,但在「商業」這一塊卻很深。

這群受眾的起點遠高於課程企劃,這些零售老闆多年在市場拼搏,累積出的商業能力與經驗,就算企劃再努力做事前研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補足。就算身為企劃的我,同時也是創業者,但內容產業的特性跟零售差異很大,無法完全類推。

再加上三位講師的內容不僅獨立,甚至有一半是尚未系統化,還沒對外揭露過的實戰經驗。光是把隱性知識萃取出來就夠難了,真的沒有足夠的商業高度去「整合」三塊內容。

此時就要再度感謝我的客戶——燒賣研究所,尤其是笑長,願意在專案遇到難關時,提供各種協助與支援,用他深厚的電商教育經驗與商業高度,擔任起整合者的角色。

我非常感激能在今年與這個專案相遇,讓我再度深刻了解到,知識萃取與課程企劃的極限。我不會把極限當作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對於現狀的清楚認知」。了解並接受此時此刻的極限,才知道未來該往哪裡去,往哪方面精進。2024 年一定會在知識萃取上做出新的突破,雖然現在還不知道是什麼,但我已經開始期待。

當時間的朋友,寫作是最棒的投資

還記得我最初開始寫電子報的理由嗎?雖然說是為了商業思維,但實質上是為了鍛鍊寫作,為出書做準備。

今年 Q1 本來安排了一個看似完美的出書計畫,想把我過去做知識萃取的能力,應用在梳理思考脈絡,集結成一本名為「思維萃取」的書。

不過寫到前半段就卡關了,我發現自己很擅長解釋抽象的原則跟方法論,但如果要用具體案例來解釋這些技巧,就超級卡關,因為一直找不到適合的案例。

經過幾位前輩提點後,我才了解到,寫作跟「底蘊累積」一樣,就是需要時間,不能把他視為「專案」在期限內衝刺出結果

無論是閱讀也好,對話也罷,都需要撥出時間好好吸收,好好傾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最後才能在寫作時體現出來,變成稿件的一部分。

我太聚焦在自己的專業,但寫一本面向大眾的書,必須做更多跨領域的應用與嘗試,才能創造出豐富、有趣、貼近大眾生活的案例。

一直以來我都太把生命中的每件事情當成「專案」,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產出最好的成果,眼裡只有最後的目標,無法享受過程。但寫作卻相反,如果沒有好好體會生活中的每個片段,沒有跟人好好對話,最後只會寫出很生硬的知識。

歷經這件事之後,我全面暫停出版計劃,專心地跟「跟人交流與對話」,例如把心力投注在每週電子報,觀察不同領域的線上課程,練習寫出洞察與觀點。

例如之前被學生問起,為什麼京劇課也能賣很好,我就借題發揮,寫了一篇京劇課的商業分析電子報,過程中認真閱讀了文策院製作的消費者洞察報告,獲得非常多啟發。

無論有沒有人看,我都寫得很開心,也能一點一滴累積自己的底蘊。但更幸運地是,還真的有人喜歡看XD 慢慢累積了讀者群,訂閱數從 500 成長到 2,000,還可以收到回信、群組留言,交換寶貴的資訊,一起討論某堂課程、某個現象。

到後期還接到邀約,撰寫募資中課程的銷售分析,以資源交換的方式,得到其他曝光機會。也因為電子報計畫,接到不少顧問案。更棒的是,跟一群熱愛寫作、熱愛分享的創作者變成好朋友,我終於從一個旁觀者、一個課程製作人,變成一個真正的創作者。

常有讀者說,從我這裡得到很多幫助,事實上,得到最多的是我才對。電子報是我在暫停寫書的低潮期中,少數覺得「純粹快樂」的時刻。寫作真的是最棒的投資,未來我也會繼續寫下去。

痛定思痛轉型,沒想到被收購了

最後一件事,也算是給讀者們的小彩蛋。

還記得我在年中分享過一系列從 Burn out 到轉型的心路歷程嗎?當時真的很痛苦,好案件、好 IP 源源不絕地找上門,我卻開心不起來

明明只要增加課程企劃就可以讓業務持續成長,甚至可以把外包給兼職夥伴的視覺設計、影像業務,全部拉進來變成 inhouse 人員,就可以實現公司利潤最佳化。

但是我真心不想變成一家 20 幾人公司的老闆,如果只是為了帶領中型規模的課程製作團隊,不用賭上身家創業,讓自己半夜睡不著覺,去任何一家大型線上課程公司當主管就好。

而且在撰寫電子報的過程中,我發現了新的熱情。把這幾年學到的市場分析方法、商業策略與技巧,應用在知識產品分析上,竟然可以為我帶來巨大的滿足與成就感。

所以在今年 8 月左右,我決定把公司轉型成一人顧問,不再承接製作案,轉為幫知識型工作者診斷開課策略,包含受眾是誰?如何選題?為何銷售卡關等等。

原本以為這就是轉型後的最終樣貌,至少會維持這樣的模式再運作個幾年,不會再改了吧?沒想到一個月後又翻盤,迎來新的人生篇章與挑戰。

在公開轉型消息後不久,我就收到來自集資顧問公司 MIXXIN 一起實驗的老闆 大皓的訊息。我們本來就是臉友,過去也曾交流過幾次,大皓說,MIXXIN 深耕集資市場好幾年,累積了豐富的實體產品操作經驗,他一直很想把這套操作方法,複製到虛擬產品,像是線上課程的產業中

他看到透鏡即將終止課程製作業務,覺得非常可惜,希望能邀請透鏡加入 MIXXIN,結合雙方的製課、集資專業,在台灣市場上創造更多更棒的課程 IP

不得不說我猶豫了很久,雖然一直都很欣賞 MIXXIN 的專業與文化,也想把握創業出場的機會,但是重回企業,擔任製課部門主管,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後來讓我下定決心的關鍵在於,我真的深愛知識產業,就算我的熱情已經從製課,轉變成開課商業策略,但我還是想留在這個產業,無論是為了開課者,還是為了學生,我都想讓這個生態系更好。

最近不是有很多線上課程已死、強調快速變現,導致學生付出上萬學費,學習成效卻很差的討論嗎?其實真的蠻沮喪的,不想讓這個產業朝向劣幣驅除良幣的方向前進,但是如果要推動改變,只靠一人公司、一人顧問的力量肯定不夠。

所以我選擇跟大皓聯手,由透鏡打造符合台灣消費者需求、有商業價值、重視學習體驗的課程 ,並結合 MIXXIN 深耕集資市場的經驗與專業,把好的 IP 破圈放大,送到有需求的人眼前,讓消費者們繼續相信線上課程這個媒介

另一方面,加入 MIXXIN 的營運體系後,我也終於能從老闆的責任與壓力中解脫,能夠專注在現階段最有熱情的知識 IP 商業策略,把優質 IP 談下來,帶回給團隊執行。

同時我也可以繼續累積第一線的課程製作、商業操作經驗,再把這些累積轉化成電子報,行有餘力或許還可以再推出新的線上課程(既有兩門課程的營運都不受影響,有買課的學生不用擔心唷!),繼續這個知識分享的正向閉環,慢慢推動我深愛的產業往好的方向邁進。

目前我們正在如火如荼推進兩間公司的整合,希望可以順利在明年一月底完成所有手續,這真是人生難得的奇幻旅程,有機會一定會再寫成一篇電子報分享。
很開心能在 2023 年最後一封電子報,跟你分享這個好消息,也再次感謝你喜歡我寫的內容。無論 2023 年過得如何,2024 年又會有怎樣的改變,都深深祝福你一切順利,我們兩週後再見,新年快樂!
以上就是本週的信件內容,下方是常見問題,歡迎參考。另外,我開放抖內啦!有好多讀者說含金量太高,很想付費支持,我真心感激,但我沒有想把電子報轉成付費制,所以先開放小額打賞,歡迎隨喜抖內,非常感謝你 ❤️
  • 小額贊助支持我寫作 ☞ 點此抖內
  • 回顧已發佈的電子報 ☞ 都在這邊
  • 推坑朋友加入電子報 ☞ 訂閱連結
  • 分享本期內容給朋友 ☞ 轉寄給他
  • 任何回饋、敲碗分析 ☞ 直接回信
也建議把 contact@lens-content.com 加入聯絡人,以免信件誤闖進促銷信匣。如果想深入了解更多,歡迎參考下方 ICON 連結,有透鏡的 Instagram、部落格。原本還有我正在撰寫的新書《思維萃取》搶先看 LINE 群,但最近寫書暫緩,轉型成討論電子報內容,也歡迎你加入。

感謝你的閱讀,2024/1/10 週三 12:00 見!
透鏡的 Instagram
透鏡部落格
《思維萃取》新書搶先看
Email
Want to change how you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pdate your preferences or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