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Hi <<姓名>>

昨天我參加了一場含金量爆棚的「學習營講師復盤尬聊團」,活動由六角學院校長 洧杰主揪,參與卡司堅強,包含: 身為一個沒有在做學習營的人XD 怎麼有資格參加這麼棒的活動呢!一切都要感謝洧杰賞識,找我擔任活動的主持人,所以才有幸聽到含金量爆棚的分享。
過去幾封信件中,我曾多次提到學習營是未來的趨勢,但老實說,我不認為每個講師都適合開學習營。背後牽涉的因素很廣,包含主題本身的限制、學生期待獲得的效益、講師自己的教學能力等。

所以今天這封電子報,其實是一篇勸退文。我將用自己開過三屆學習營,最後決定終止這條產品線的經驗,跟你分享我在昨天活動上聽到的乾貨與真實血淚。提供給想開學習營,但不知道該不該做、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人參考。

什麼是學習營?包含哪些服務?

學習營其實就是國外行之有年的 Cohort-based Course,通常為期一段時間,學生們會在這段「營期」依照教學團隊精心設計的課表節奏,密集上課、實作、交流,也會有助教協助解惑、批改作業、給予陪伴跟支持。

透過以上的機制,能夠幫助學生產出比單次實體課、自己在家看影片更好的成果,還可以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累積實戰經驗,甚至把專案成果寫進履歷,找到理想工作。

我之前開的學習營為期 6 週,課前讓學生使用《知識萃取工具包》自主完成課綱,後續開營後每週安排進度,讓學生觀看《不只是講述!線上課程教學法》,搭配每週一次的直播演練與作業設計,帶領各領域專家從零開始做出線上課程。

考驗 1:講師教學力

說起來很美好,但要撐起一個學習營非常非常辛苦。

講師必須熟悉各種教學媒介,例如基本工具操作教學,與其浪費學生們寶貴的時間聽直播,更適合用影片自主學習,此時講師就需要具備影片教學與製作能力。

以雷蒙的 Notion 線上訓練營舉例,他們把 Notion 的基本教學製作成影片,有點像大學選課的「擋修」,如果沒有先上完影片課,是不能上訓練營的。

而且這堂影片課,也上架在 Hahow 獨立販售,不只作為學習營先修教材,還有開發新客人的效果,持續吸引 Hahow 平台上對數位生產力有興趣的學生。

當教學場景換成進階知識應用,就需要以即時教學媒介為主,此時講師就要具備直播或實體運課能力。

考量學生們分散在各縣市,甚至在國外,通常會選擇直播作為即時教學媒介,所以講師必須熟悉直播軟體介面、知道如何在線上操作小組討論、抓回學生注意力等。

如果營期最後要辦結訓典禮,講師還要懂活動設計,安排哪些環節才會起到激勵作用?每組都要上台發表嗎?要請特別來賓共襄盛舉嗎?最後合照跟打卡環節怎麼做,才能起到口碑擴散的效益?

講師真的太難了,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

考驗 2:作業設計

不過以上這些還算簡單了,真正的難關其實是作業設計!學生報名學習營的主要目的是實作,講師教完不是重點,學生課後做得出來才是重點

專攻實體課的老師,通常很擅長小組討論與演練設計,能夠讓學生在課程當下就應用內化,一般來說課程以半天或一天為主,所以很少碰到作業設計跟批改。

直播課基本上跟實體課一樣,但課程長度以半天為主,甚至更短。線上課程就更不用說了,是單向的知識傳輸,教學內容本身不牽涉作業。

所以大部分講師是沒有作業設計經驗的,以為作業就是給一張空白表單,請學生依照課程裡教的步驟做一次,把表單交回後再一一批改。我自己第一次開學習營也是這樣做,根本是一場災難⋯⋯

就算講師運課再認真,學生課後多少會忘記一些細節。影片跟直播課倒還好,還可以重播回放,但實體課聽一次就沒了,忘記也無法回頭參考。所以課後寫作業時,如果只給一張空白表單,沒有再給予提示跟指引,學生實作會遇到很多困難

認真一點的學生會主動發問,但這會造成講師或助教很大的時間負擔。更慘的是,很多學生害怕發問,覺得不會做很糗;或者一些工作比較忙碌的學生,覺得作業好難,不知道從何開始,就放著不寫了。

最後隨著營期的推移,這群學生會越來越跟不上,到營期後段,班上會產生極大的程度落差,除了講師運課更加困難以外,掉進度的學生也不太可能做出最終成果或專案,學習成效低落,無法產生後續的口碑效應,甚至給予負評

除了作業指引以外,作業本身的難易度也必須拿捏。昨天活動裡我聽 K 大分享他們在 8 週的營期裡,前 2 次的作業會設計成看似很難,但實質簡單,讓學生以為自己是天才,提高成就感。

但隨著營期推進,教的技巧更深入後,作業勢必會越來越有挑戰性。此時他會刻意降低第 5 次作業的難度,避免學生覺得很累,放棄學習。

設計一份好作業真的不容易,要考量難易度,還要準備足夠的引導,而且最根本的,還是講師能否將自己的知識體系分段

套一句楊田林老師常說的,分段教學、分段應用、分段練習、分段回饋。不要一口氣讓學生練習所有步驟,把步驟拆解,先搞定步驟 1,再進入步驟 2 3 4⋯⋯慢慢推進到最終成果。

最後分享我自己踩過的雷,我曾經希望在 6 週營期間,幫助沒做過線上課程的講師,拍攝出「一個單元」的課程影片。你可能覺得,才一個單元而已,難易度還行吧?

結果並不然,線上課程製作的認知門檻很高,不只要會寫課綱,還要會設計教學法、寫腳本、準備器材、拍攝,要在短短 6 週做到這些事,野心太大。

所以在第三次的營期裡,我把目標也分段了。我給學生的承諾是,他們可以在結訓時寫出一個單元的腳本,但只拍 3 分鐘影片。而且考量到這一班學生都會直接委託影像公司拍攝,所以我直接把最後一堂拍攝課,從直播改為實體,請攝影師在教室內架了簡易攝影棚。

還嘗試了 Station Rotation 的教學手法,安排另外 3 個學習站點,有點像大地遊戲,讓學生在站點之間跑關。

同一時間段,第一組在 A 站學習拍攝籌備,第二組在 B 站學習讀稿機操作,第三組在攝影棚拍攝,第四組在 C 站學後製溝通。
因為做了以上調整,這期學習營的滿意度幾近滿分,所有學生都有成功錄完 3 分鐘影片,學習成效比之前的營期好太多。

不過成本也非常嚇人,畢竟都請攝影師出馬了,雖然這期學習營是企業內訓,比起公開班,我能收取更高的鐘點費,但扣除人力成本後利潤還是不漂亮,一樣的時間拿去做案子更賺 QQ

考驗 3:助教學生比

講完作業後,還有助教⋯⋯不知道看到這邊,你還想開學習營嗎XD 助教的議題,其實是昨天聚會所有講師最有共鳴的議題

在整個營期間,講師不可能一個人顧到所有學員,所以必須仰賴助教協助批改作業、回答學生問題。除了學習品質的考量以外,也有商業面的考量

學習營很消耗講師的時間資源跟體力,如果要提高營收,勢必得想辦法在一次營期間,收到更多學生。

但學生人數上限並不取決於講師,而是一位助教到底能服務幾位學生,以下簡稱助教學生比

以我的學習營舉例,參加者都是想做線上課程的領域專家,他們的課程主題不同,所以助教在服務上會需要花很多時間事前準備。目前來說只能做到一位助教帶五位學生,助教學生比就是 1:5。

昨天 K 大有分享一個驚人數據,他們的助教學生比可以做到 1:300。除了不斷優化作業的設計以外,能做到這麼高的比例,主因是每個學生都是畫一樣的題目,學生是來磨練畫技的,不是來做作品的,所以就算都畫一樣的題目也沒關係。

但對我來說就不適用,學生報名學習營的目的是做出自己的線上課程,所以很難讓大家都用一樣的題目演練,例如大家都做時間管理的課。這不僅無法達成他們的期待,也不是每個講師都能教時間管理。所以對於課後成果必須非常客製化的學習營,助教學生比很難有提高空間

換個角度想,如果不能提高助教學生比,也可以考慮直接拉高助教人數。不過請助教也要錢,而且訓練成本極高,必須能快速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又要熟悉喊涵流派的知識萃取跟教學法,最好還有講課經驗⋯⋯辛苦訓練完之後,助教又會做多久呢?可能過一陣子又得培育新助教,真的是地獄輪迴。

所以想一想還是算了,就算我渡過了講師教學力跟作業設計的考驗,在助教這一塊看不到規模化與降低營運成本的空間,所以最終我放棄了學習營這條產品線。

考驗 4:替代方案

以上三個考驗,都是以講師立場出發,最後我們轉個視角,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學習營不僅昂貴,又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他們為何要花錢虐待自己呢?

根據我的觀察,學生會因為兩種期待而報名學習營。

第一種是「做出成果的迫切需求」。學生報名 UX 實戰營或 UI 實戰營,因為自己想轉職,需要真實專案經驗跟作品才有機會拿到心儀的 Offer。書籍、線上課程、單次的實體課都沒辦法滿足這個需求,課堂上的演練成果不足以作為求職作品集。

第二種是為了「別的地方買不到的經驗」。以 Notion 學習營來說,學生可能很嚮往用數位工具改變生活,想讓自己往理想邁進,但改變或建立習慣很痛苦,身邊也沒有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報名了 Notion 學習營,透過助教支持系統改變自己,並在社群中找到歸屬感。

再舉例,洧杰也分享六角學院的專題培訓課,學員會為了想獲得「多人協作完成進階專案」的經驗而報名。因為自主學習環境下,通常是自己做專案,但對於工程師的職涯發展來說,擁有團隊協作經驗是很重要的,所以學生會為了外面買不到的學習體驗而付出上萬塊學費。

那你可能會問,只要符合以上兩種期待,就可以開學習營了嗎?沒那麼簡單,我們還要考量有沒有比學習營更便宜,或更輕鬆的替代方案?

以我的學習營為例,參加者確實有做出成果的迫切需求,無論是基於數位轉型的焦慮,還是對於知識變現的美好想像,他們都想趕快把線上課開出來,而且別的地方確實買不到這樣的經驗。

但可惜的是,如同上面所說,我的學習營運作成本太高了,如果要有合理利潤勢必要將學費漲到 5 萬以上。對於這些想上課的講師來說,花 5 萬塊雖然能學會線上課程的完整製作方法,但因為這門技術本質來說真的太難,所以最終成果只能做出 3 分鐘影片。

如果有迫切需求,與其花 5 萬塊學方法,回頭還要自己慢慢做,還不如加錢,直接委託別人幫忙做。這是我真實聽到的回饋,他們會想直接付幾十萬找我製課,因為自己做太累了,他們也不想學。

也有人想付幾萬塊找我當顧問,把前期的產品定位搞定後,再花個幾千塊買《知識萃取工具包》跟《線上課程教學法》自己學,寫出腳本後直接花錢找影像公司拍片。我很感謝這些回饋,讓我更確信終止這條產品線是對的

以上就是本週的勸退文,幫你總結一下,如果要開學習營,你必須思考以下 4 道考驗:
  1. 教學能力是否足夠?當你需要因應學生的需求,使用不同教學媒介的時候,能否順利執行呢?
     
  2. 有辦法將知識體系分段嗎?作業的難易度分配,撰寫指引都有顧到嗎?
     
  3. 目前的助教學生比是多少?培訓成本高不高?未來有機會規模化嗎?
     
  4. 學生有做出成果的迫切需求嗎?能提供別的地方買不到的經驗嗎?有替代方案嗎?
經過靈魂拷問後,你會選擇開學習營嗎?歡迎你回信跟我分享!
以上就是本週的信件內容,下方是常見問題,歡迎參考。另外,我開放抖內啦!有好多讀者說含金量太高,很想付費支持,我真心感激,但我沒有想把電子報轉成付費制,所以先開放小額打賞,歡迎隨喜抖內,非常感謝你 ❤️
  • 小額贊助支持我寫作 ☞ 點此抖內
  • 回顧已發佈的電子報 ☞ 都在這邊
  • 推坑朋友加入電子報 ☞ 訂閱連結
  • 分享本期內容給朋友 ☞ 轉寄給他
  • 任何回饋、敲碗分析 ☞ 直接回信
也建議把 contact@lens-content.com 加入聯絡人,以免信件誤闖進促銷信匣。如果想深入了解更多,歡迎參考下方 ICON 連結,有透鏡的 Instagram、部落格。原本還有我正在撰寫的新書《思維萃取》搶先看 LINE 群,但最近寫書暫緩,轉型成討論電子報內容,也歡迎你加入。

感謝你的閱讀,下週三 12:00 見!
透鏡的 Instagram
透鏡部落格
《思維萃取》新書搶先看
Email
Want to change how you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pdate your preferences or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