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Hi <<姓名>>

我是喊涵 👋 我是喊涵,歡迎來到每週三早上的知識工作者腦力激盪,抱歉因為身體不舒服睡得比較晚,所以也比較晚將信件寄出。

我從澳洲回來了!在旅遊的期間有件好笑的事可以分享,還記得上一封電子報我寫了小船百萬學院的分析嗎?為了研究他們提供的課程內容,我提供了 Email,果不其然開始收到無窮無盡的自動信,儘管在澳洲的荒野也有收到,變向提醒我回國後要繼續寫完後半的分析內容XD

自動化電子報行銷的優勢

雖然剛才我用負面的口吻談論這些自動信,但其實自動化電子報行銷是很值得講師們學習的策略!

去年我參與製作《電商結構學》時,對小黑老師講過的一句話印象深刻:

「大部分客人至少要跟產品接觸 7 次才有可能購買」

這句話完全適用在課程銷售!很多講師在平台上推出課程,在自己的 FB 或 IG 發文分享,想著反正平台會幫我打廣告,然後就開始姜太公釣魚,等願者上鉤。

但事實卻是,學生看到廣告 1~2 秒就滑掉;在平台上逛到你的課程,覺得有興趣但還沒被勾起購買慾望,也是幾秒後就跳出。甚至因為演算法的關係,你在 FB IG 發的文,觸及到的人數比你想像得還少

那要如何創造出更多接觸機會,自動化電子報就是一種方法。只要在用戶旅程的前段,用免費資源吸引用戶提供 Email,後續就會觸發一系列的自動信件,每天寄出不同內容,持續在用戶眼前曝光。

以我自己跟小船的接觸過程分享:
  1. 兩年前看到某位 KOL 分享了小船的影片,因此知道了這個人
  2. 三週前讀者寫信敲碗,我再度進入小船的 YT 頻道
  3. 從 YT 影片中看到他有提供免費電子書,點擊進入網站
  4. 為了取得電子書,把我的 Email 賣掉了XD
  5. 從此之後就開始大量收到信件

後續的一連串信件其實也都有值得學習之處,例如他會在一些感性訴求中穿插免費乾貨、學員好評,持續給予收件人不一樣的刺激。如果每天都用百萬收入作為信件標題,很快就會疲乏了。但是他會穿插一些免費的福利課,或是「在課程平台賣課是最蠢的決定」這種聳動、能勾起好奇心的主題,降低被退訂的機率。
當然這個做法也有我不認同的地方,例如我個人覺得每天一封信頻率真的太高,要不是為了市場研究,我早就退訂了。而且有些觀點過於武斷,例如有一封信件是「我教你如何閉著眼也能把課程賣出去」,我請 ChatGPT 摘要如下:
  • 課程賣座的關鍵點,其中一個是「價值包裝」。價值包裝的好處是,可以把一些原本沒有價值的東西,轉換成有價值的產品
     
  • 價值包裝的第一個手段是「放大學員的痛點」。以投資課為例,可以先探討學員在投資上遇到的問題,例如如何掌握風險等等,再來製作相應的課程來解決這些問題
     
  • 價值包裝的第二個手段是「提煉出課程對學員的好處和夢想」。如果在做烘培課,可以幫助學員提煉出夢想,例如想要進修成為麵包師,或是想要自己做副業等等,然後將課程價值包裝成「30 天從 0 變成麵包師」來吸引學員購買

其實這封信的內容很正確,我也會透過一樣的手法操作課程。賣座的課程一定有做好價值包裝,但是做好價值包裝,並不能保證你的課程會熱賣。這也是我今天想談論的第二的議題-經驗變現。

經驗變現 vs 知識變現,兩者界線在哪?

在小船提供的各種免費資源中,他經常提到「你不一定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要開始之後才會很厲害」。他鼓勵學生不用做到 100 分才能開始教學,如果你現在只有 60 分,也可以去教那些只有 20 分的人,並且跟他們收學費。

退一萬步來說,60 分的人有給出他承諾要給的內容,20 分的人也願意付錢,當然沒問題。有點像是今天我家水龍頭壞了,我自己搞不定,剛好某位朋友遇過類似的事,我就請他來我家幫忙修,事後請他吃頓飯。雙方你情我願,有何不可?

但我自己思考了很久,還是不太認同這樣的教學。60 分的人也有價值,他的經驗也能幫助到人,這點我認同。但是 60 分的人之所以還是 60 分,就因為他的累積的「執行經驗」還不夠,他的方法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可能只是誤打誤撞成功,別人用相同的方法也無法複製出一樣的成果

有點像是達克效應,在學習某項技能的初期,對於自己產生過度自信,以為自己已經有能力教學,甚至還想以此變現。可能我自己對於「知識變現」比較嚴格吧!我認為老師是要為學生負責的,這個負責並不代表「保證成效」,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我認為老師要負的責任是,對「自己提供的方法」負責。這套方法必須是經過時間淬煉,實際執行這個方法數十數百次,也能確保達到一定程度的產出。而且因為執行了不下百次,可以知道哪些特殊情境需要調整,讓方法論不至於失效。

以我自己的知識萃取來說,我從 2016 年就開始製課,在 2018 年整理出系統化的知識萃取流程,後續沿用這套方法做出數十堂課程,確保不同專業領域的老師都能適用這套萃取方法,產出一定品質的課程。最後 2021 年才把這套方法做成知識萃取工具包,開始販售跟教學。

舉另一個跟銷售更有關的例子,《電商結構學》 是在教如何透過集客式行銷手段讓產品熱賣,小黑老師本人用這套方法,在過去 15 年幫助上百個品牌提升業績,也把同一套方法教給很多電商老闆,讓他們回頭導入自家品牌,確保大部分確實執行的人都有成效。

其實每個人對於經驗變現跟知識變現的定義都不一樣,沒有孰優孰劣,都各有價值。對我來說,無論是哪一種,只要在教學的時候能夠「對自己提供的方法負責」就好。

回到小船,我相信一定有人透過他的方法打造出百萬學院,可是他的方法有經過時間的淬煉嗎?有多少人成功,背後失敗的人又有多少?網路上能查到的學員好評,看起來都是小船自己提供的,他也沒有其他「更有人味」的社群媒體可以觀察,平常也沒有 KOL 會在社群上跟他互動。這些種種因素交雜在一起,也難免有人會覺得他是詐騙。

無論是經驗變現還是知識變現,本質都還是「信任」,如何在網路上營造出一個讓學生信任的人設,是課程賣座的關鍵。當然信任也不只是人設操作而已,如果一個教學者願意對自己提供的方法負責,秉持這樣的初衷進行分享,不僅可以打造出有公信力的課程,也能自然而然累積出足夠的信任資產。
不知不覺又寫太多,而且甚至還有關於「期待管理」的一項手法沒寫到XD 只能下週再補充給你了。

希望你喜歡本週的信件內容,如果有任何想討論的,或是覺得有些段落我寫得太偏頗,都歡迎回信給予回饋,幫助我做得更好。也可以轉發給對這類主題有興趣的朋友,讓他加入腦力激盪的行列。

也建議把 contact@lens-content.com 加入聯絡人,以免信件誤闖進促銷信匣!如果想深入了解更多,歡迎參考下方 ICON 連結,有透鏡的 Instagram、部落格,還有我正在撰寫的新書《思維萃取》文稿內容搶先看 LINE 社群

感謝你的閱讀,下週三 9:00 見!
透鏡的 Instagram
透鏡部落格
《思維萃取》新書搶先看
Email
Copyright © 2023 Online Cour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