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Hi <<姓名>>

我是喊涵 👋 今天要來填上週的坑,聊聊上週在工程圈內討論度很高的一部影片,表面上看起來是常見的 YouTuber feat. 影片,結尾竟然是課程業配!不過在開始聊這部影片的操作手法前,我會先補充關於部落格變現的資訊。

部落格不只流量變現一種商模

上週信件寄出後收到不少讀者回饋,無論是透過 FB 留言或回信,再次感謝你給予的支持跟鼓勵,讓我有動力繼續寫。

剛好上週四我跟一位超強的創作者 Dean 交流,他的專長是部落格經營、網站經營以及寫作,是這個領域中的大大。他在交流時給我回饋:「其實喬王跟妮娜的課程不能這樣比較」🤯

還記得上週我在「信任資產對決」的切角嗎?我的分析前提是,部落格變現的本質是透過內容養出很高的自然流量,進而找到業配或廣告置入的變現機會。基於這個商業模式大前提,才衍生出使用 Similarweb 進行流量比較,最後得出喬王表現較優的結論。

但是 Dean 告訴我,其實喬王跟妮娜的部落格經營,在本質上就有巨大的不同。喬王的部落格是傳統的流量變現,所以我用流量的角度去檢視成效是 ok 的。

可是妮娜的部落格並不是追求流量變現,而是建立出一個「能把商品或服務賣出去的網站」!所以流量並不是重點,能否透過部落格內容吸引到有夠購買潛力的客戶,甚至成交,才是這類型部落格的威力所在。

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我把兩個不同商業邏輯的服務放在一起比較,難怪 Dean 說不能這樣比,真的非常感謝他的回饋,真的學習到了,趕緊在本週信件跟你校正資訊,也幫妮娜的課程補推薦。

假設你正在考慮類似課程,可以先釐清自己建立部落格的目的,如果是想透過寫文章增加影響力,累積流量進而變現,就適合選擇喬王的課程;如果你經營部落格的目的是為了銷售自家產品或服務,妮娜的課程就更適合你喔!

事後我也反思了誤判的原因,可能是對於部落格變現=流量變現有太強烈的印象,導致我在閱讀妮娜的課程介紹時,大腦選擇性忽略了跟銷售產品服務、獲取潛在客戶有關的說明文字,反而是看到部落格變現就直接跳到結論,認為他的商模也是流量變現。

另一方面,以銷售產品或服務為主的部落格,比較難從外部看出經營成效,不像流量可以透過 Similarweb 來查看數據,部落格是否真的能成功帶單?能在多久之內獲取到多少潛在客戶?這些都是經營者自己能知道的內部數據。

一樣回到信任資產的觀點,如果有學員願意「具名」公開自己的經營成果,可以大大增加課程的可信度跟口碑,縮短學生的觀望期或猶豫期。例如分享自己是某某品牌的經營者,透過這套教學獲取多少客戶名單,提升多少業績,甚至在幾天內就把學費賺回來等等。

不過這個方法執行上應該頗有難度,很少有人願意把自家數據,尤其是跟購買轉換有關的數據公開在網路上被檢視。如果被競爭對手知道這套方法,他們如法炮製後自己品牌的競爭優勢就沒了。

這題我也無解,除了更積極經營其他信任資產以外,暫時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如果你有任何靈感,都歡迎回信跟我交流。

完全沒料想到的課程業配

再來就來到課程業配影片的操作分析,以下我先簡述這支影片的背景跟內容,方便你直接進入我的分析脈絡。

擁有 26 萬訂閱的 YouTuber HackBear 泰瑞跟擁有 11 萬訂閱的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 合作拍了影片。從頻道名稱就可以看出來,他們的受眾主要是工程圈或科技圈的人。

影片發布在泰瑞的頻道,影片標題是「誠徵資深實習生|面試過程公開」,而且在標題上沒有先露出 Feat. Nic 等等資訊。

影片的主軸是要公開北美一線新創的資深實習生面試流程與題目,泰瑞是面試官,而來面試的實習生就是 Nic。這應該是故意鋪的梗,所以在影片標題才沒有揭露 Nic 有參與。
影片總長 20 分鐘,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技術問答跟寫 Code。我不會寫程式,當然也看不懂這些技術交流在討論什麼,但參考網友評論後,可以得知 Nic 在技術方面的應答差強人意

影片的最後 Nic 分享自己當管理職快兩年,已經很久沒有 Coding 跟刷題,所以也覺得自己表現不佳。泰瑞則是簡單回應他,就切入了課程業配的環節

看到這裡才發現,原來 Nic 是來宣傳線上課程的啊!他在 HiSKIO 平台開了一門專業成長實踐課,也給泰瑞的觀眾專屬優惠碼。

我會知道這門課,是因為 FB 河道上有人分享這部影片,討論 Nic 在影片中的 Coding 能力看起來很差,為什麼能當技術總監。因為好奇點進 YouTube 看看,才發現原來有業配一堂線上課程。

關於技術能力、是否有資格當總監等等議題,因為我不是工程圈內,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跟經驗可以評論。我想討論的是這支影片的「課程業配」是否成功?

用私域、內圈、外圈分析課程銷售

直接說結論,我自己認為一半一半。先講成功的那一半。我之前沒有訂閱泰瑞跟 Nic,完全不知道他們兩個是誰,而且我也不是這堂課的核心受眾,都被 Feat. 影片打到,並且透過影片得知 Nic 開了線上課程。

雖然我是線上課程從業人員,看到各種新課程的機率高很多,但我並不是從業內人士管道得知這門課。如果以接觸點的概念來看,是因為這部業配影片成功引發討論,不只是在工程圈、科技圈內,熱度直接「破圈」到一般網友也在轉發分享,所以才讓我在 FB 動態牆上看到這則資訊。

一堂課程要賣到超乎預期,能否破圈絕對是關鍵。我常說累積「私域流量」對於課程銷售至關重要,必須養出第一時間會來支持你的鐵粉,但透過私域流量轉換的業績只是基本盤,它可以在課程剛上線時帶來第一波銷售高峰,撐起買氣。當私域轉換完畢後,能否持續有新流量進站就是關鍵。

我會用私域、內圈、外圈來思考線上課程的受眾,私域跟內圈是線上課程的核心受眾
  • 私域是對你的主題有興趣、喜歡你的個人特質,所以長期訂閱的鐵粉
  • 內圈是對主題有興趣,但不一定有追蹤你,有聽過你但印象不深
私域就不用說了,寄信就能觸及到;內圈的話,透過正確的廣告策略、KOC 口碑分享、邀請專業領域內的 KOL 幫忙背書,應該就可以賣到不錯的成績。但如果不想止步於此,就要破到外圈!

外圈的人很多但也很雜,包含:
  • 對於主題有需求,但從來沒聽過你的人
  • 對於主題有需求,沒買過線上課程,對數位工具比較陌生的人
  • 有相關痛點,但沒有覺察到自己需要學習的人
如果要讓外圈的人也開始關注課程,光靠廣告是不夠的,尤其是那些有痛點但沒覺察到自己需要上課的人,因為他們還不知道自己需要,所以會認為課程資訊與我無關,看到廣告馬上就滑掉了。

泰瑞與 Nic 的這支影片就是很棒的破圈操作,雖然我不確定這是無心插柳還是刻意設計的,因為影片內容引發了爭議討論,從內圈的人開始討論轉發,慢慢擴及到外圈的人

爭議討論是網友們最愛看的題材,每當聽到哪裡發生了炎上事件,總會好奇想看看主角是誰、發生了什麼事。比起廣告,大家還是比較愛聽故事跟八卦,所以這部影片就成功吸引到外圈受眾的眼球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不是很成功嗎?為什麼說是一半一半呢?

雖然 Nic 的影片有成功破圈,觸及到非核心受眾。但是影片的討論度跟聲量到底有沒有帶來業績,我還真的不知道,沒有公開數據可以參考。截至信件寄出的當下 Nic 的課程賣出 778 套,營收破兩百萬,看起來很不錯,但無法得知到底是因為這支影片的討論度,還是其他行銷策略。

另外,雖然 Nic 不算被炎上,但理性客觀的負面評論不算少。Nic 事後也有拍了一部影片,說明當初有些橋段是用演的,但看起來說服力有限。對於網友評論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篇 FB 貼文,留言區有很多不同觀點可以參考。

我自己從中反思的是,或許影片腳本稍做調整,就可以同時引發討論,也不會讓 Nic 被攻擊技術能力不佳。例如一樣是揭露面試過程,但不做技術考試,而是討論一些管理職 vs 技術職的角色衝突、產品團隊常見的協作問題等等議題,或許也可以引發討論熱度,也更符合 Nic 設定的「專業成長實踐」課程主題。
以上就是本週的內容,不知道你對於破圈,還有 Nic 這支影片有什麼看法呢?你覺得是成功還是失敗呢?歡迎你回信跟我聊聊。

也建議把 contact@lens-content.com 加入聯絡人,以免信件誤闖進促銷信匣!如果想深入了解更多,歡迎參考下方 ICON 連結,有透鏡的 Instagram、部落格。原本還有我正在撰寫的新書《思維萃取》搶先看 LINE 群,但最近寫書暫緩,轉型成討論電子報內容,也歡迎你加入!

感謝你的閱讀,下週三 9:00 見!
透鏡的 Instagram
透鏡部落格
《思維萃取》新書搶先看
Email
Want to change how you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pdate your preferences or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