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Hi <<姓名>>

上週電子報寄發後,收到不少正在籌備開課的讀者回信,他們說:

這期內容太有幫助了,
如果沒有認識開過課的老師,
根本無從得知這些資訊!


最初寫電子報只是為了分享我分析知識產品的觀點,沒想到從業 8 年累積的人脈,讓我更容易問到不同開課者的經驗與秘辛。如果你也喜歡這系列的內容,歡迎回信告訴我,未來我會努力挖掘八卦(?)欸不是!是新增更多「開課者的獨家訪問」

承接上週的內容,我們要延續聊完鋒哥的開課經驗。主要有 3 個面向,第 1 點在上週信件分享完畢,如果你是新加入的讀者,歡迎點此回看。
  1. 多平台課程製作服務比較
  2. 多平台銷售策略比較
  3. 開到第 8 堂課如何做出市場區隔
以下我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呈現,針對我提出的問題,分享鋒哥的回應(我有重新整理過),並且在每一題的最後,分享我自己的觀點給你參考。

今日的電子報會著重在第 2~3 點,信件最後一樣有專屬優惠資訊,有理財需求的你,千萬別錯過。就讓我們開始吧!

多平台銷售策略比較

Q1:比較在 Hahow、⼤⼈學、SAT 開課的經驗,這三個平台在新課上架的熱銷期,會如何規劃⾏銷活動?例如問卷預熱、線下活動推廣、KOL 曝光、新聞稿操作⋯⋯等等。
Hahow 主要還是運用龐大會員基礎,大人學則是有精準受眾和知名的 Podcast 節目

SAT 的行銷就比較多元,許多手法其實 Hahow、PressPlay 或其他課程平台也都致敬了,例如:
  • 問卷徵詢焦點訪談的對象
  • 找意見領袖來實體空間,試聽課程同時取得行銷素材
  • 同一批意見領袖也會幫忙推廣課程⋯⋯
有效的話大家都會學,但大家都學就又漸漸沒有效了,所以行銷就是一直求新求變,我也一直在觀察和學習。
   
與其比較多平台,我反而會更提醒講師去思考「自己能做的」又是什麼?像是我就日更電子報,而有的講師比我外向、會交朋友,就能安排每天一位朋友幫他推廣課程。

不過我很怕打擾到別人,所以不敢做出這樣的邀請。像是喊涵透過他的電子報,跟我討論開線上課的經驗和心得,其實無形中也能幫我宣傳,就會非常感謝。
喊涵觀點

我非常認同鋒哥對於講師的提點,比較平台服務與資源很重要的,但不能忽略自己的耕耘與努力。

以多數的個人開課者來說,平台有的資源肯定比較多,無論是資金、會員數,甚至是產業人脈,例如找得到記者幫忙寫新聞稿、邀請百萬 YouTuber 業配課程,很多行銷手法想花錢也無法執行,必須要有人幫忙牽線。

但如果要讓平台願意跟你合作,自己也必須有好的基底,否則平台憑什麼要提供這麼多資源呢?

這是很多開課者的盲點,在我的課後群組中,有不少學生對於平台資源非常執著,在籌備初期就發文詢問「該選哪個平台?」但是他們往往沒有先經營起自己的信任資產,也就是公域、私域流量池,甚至連課程定位都沒想好,就在想哪個平台可以幫我賣最多。

說一句不中聽的,根本在做白日夢,沒有腳踏實地把自己累積好,平台也不會覺得這些人是好的投資標的,根本不會合作。

累積信任資產與流量池的方法很多,像我跟鋒哥就是透過寫電子報,累積訂閱戶;其他開課者有些是經營 IG 自媒體、YouTube 頻道、LINE 私密群⋯⋯你也可以找到適合你的,開始打地基,其實不需要很久,大概 3 個月左右就能看到效果。

不過,我也不知道經營流量池的專家,如果你目前正卡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歡迎回信給我,可能未來的電子報再寫相關內容喔!
Q2:本次在 SAT 開新課,鋒哥會如何利⽤ Hahow 與⼤⼈學累積起來的既有學⽣?
沒有太多積極的運用,因為平台的學員,是屬於平台的。原因有二:
  1. 個資法,我身為講師也拿不到大家的個資
  2. 平台間的競爭問題,所以避免麻煩還是不要這樣做比較好
不過,如果學員上完課後有所收穫,進而開始追蹤我個人的社群,在我的社群看到新課資訊而願意購買,那我想是一種非常間接,但卻是相當高信任的既有學員再消費。
 
但也是再次呼籲,講師們要盡量積極經營自己的社群。我覺得我過去實在太躺平了,個人帳號沒開追蹤、粉絲專頁也沒在貼文。 
喊涵觀點

我覺得鋒哥超不躺平的!台灣有幾個創作者能夠日更電子報,而且每天的內容含金量都很高。回到跟上一題類似的觀點,如果你很積極想經營,但總覺得提不起勁,或許只是沒找到適合的經營方式。

如果要每天在粉專發文,我肯定會非常痛苦;但是每週寫一封長長的信,分享細緻、完整的思考脈絡,透過信件往來交流,雖然 old school 了一點,卻是我喜歡的方式,所以才能做得長久。
Q3:三個平台的⾏銷推廣成本,開課講師會需要分擔多少比例呢? 
其實講師沒有真的分擔行銷費用,而是平台扣除相關成本,包含製作、營運、行銷等,最終講師拿到一定分潤比例的收入,例如可能介於 3~5 成之間不等。
 
一開始的開課經驗,其實分潤比現在高出不少,但是隨著線上課程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製作成本越來越高、行銷越來越多元,講師的分潤比例其實是逐漸下降的。如果沒有任何開課經驗,我建議不要對分潤抱太高的期待,先以總營收的 3 成去評估比較合理一點。
 
如果覺得總營收 1,000 千萬,自己卻只能拿到 300 萬,是不是都平台賺走了?

其實也很簡單,你自己就可以是平台啊!自己養出一個活絡的社群,現在像是 Kaik Teachify 開課快手等開課系統商也很多,透過這些系統自架站,你就可以全拿。

但是,你終究還是得付幾個 % 的金流費用吧?而且系統商也要付費。更重要的是,你要自己掏錢下廣告,甚至找網紅買業配。先不管你是如何身兼數職,然後打贏平台的團隊作戰,上述這些費用你自己算算看,你真的能賺比較多嗎?
喊涵觀點

我非常感謝鋒哥願意揭露分潤的比例,在 2020 年的線上課程市場,各家平台還會公開自己的分潤比例,但現今真的競爭太激烈,為了要鞏固潛力老師,平台會視情況讓利,或者給予一筆簽約金等等。

因為有這些競爭策略,所以分潤也逐漸不公開,變成不同老師獨立洽談。在信裡看到分潤 3~5 成,也不要就抓 5 成,就像鋒哥說的,如果沒有開課經驗,先抓個 3 成比較合理。5 成或許是高流量網紅才能有的條件

不過我想分享一些自架站的經驗,我就是那個自己負擔金流手續費、系統建置費、廣告費、投手服務費、素材製作費⋯⋯的自架站開課老師。

不得不說,如果我只有一個人,真的很難做到。每一筆訂單都會先被抽:
  • 營業税:5%
  • 金流手續費:2%
其他像是廣告費、投手服務費、素材製作費等等,一個月大概要花 4~5 萬。系統建置費是每年計算,這部分因為有其他的異業合作條件,所以我不方便公開數字,大家可以參考 Kaik Teachify 上的價目表。

另外最恐怖的,還不包含我員工的薪水,雖然員工主力貢獻在課程製作委製案件上,但每週還是需要撥 10% 的心力,維運我們自己的課程。更別談課程 2~3 年要做翻新,又需要另外抓一筆費用

老實說算一算,自己做雖然拿比較多,但付出的也很多。但我仍然覺得值得,原因有三:
  1. 學生數據:要做分析應用很方便,後續推出新課程也可以呼籲回購。這也對應到 Q2 提到的,平台不會把會員資料給老師
     
  2. 精準受眾:平台的會員眾多,但有多少比例是你的精準受眾?

    對我來說,我的受眾是想開課變現的人,以及被賦予教學任務,但沒有想當老師的人。這些受眾全台灣加起來大概就 10 萬人,是很 Niche 的市場,透過自媒體經營,我比平台更容易吸引這些受眾,所以與其被平台抽成,不如自己做
     
  3. 產品佈局:跟平台合作,就要配合平台的遊戲規則。多數平台是以影片為主,更新內容還要經過審核,如果想推出高價的學習營,或者是低價用來結緣的模板工具,就必須找到自由度更高的開課系統

你也可以思考看看自己的狀況,你需要學生數據嗎?有了數據你會分析跟應用嗎?你的精準受眾是誰呢?是不是平台主力經營的對象?除了影片課以外,未來會做其他知識產品嗎?

想完之後,算一下成本,再來決定自己該怎麼做吧!如果想要有人幫你評估、給予建議,也可以找我做顧問諮詢,目前封測中,讀者有優惠價,可以回信索取方案。

開到第 8 堂課如何做出市場區隔

Q1:本次 SAT 的新課程,可說是「理財與投資」的集⼤成之作,在閱讀課程介紹⾴時,感受到這堂課想幫助受眾「完整走過」⼈⽣中會遇到的各種理財投資需求,所以也納入了新鮮⼈、夫妻、家庭等不同情境,讓受眾打擊⾯更廣、更好帶入。請問當初是如何確立這個產品定位?是由鋒哥提供,或是由 SAT 團隊協助呢?
這次的合作,SAT 最初是想要把我的直播課程《人生理財必學的八堂課》錄播化,但當初會選直播,就是因為有些內容得「由學員和我互動」,才能讓他們獲得最符合需求的解決方案。所以與其說是課程,更像是「多人諮詢」,但這樣的內容很難被「錄」下來。
 
所以我想找到不一樣的課程規劃,既要符合錄播課的設定,又要能解決學員的需求,一開始也沒有想法,直到 SAT 團隊跟我分享了焦點訪談的結果。

透過訪談,我意識到可以針對不同族群、不同人生階段的學員,提供他們一個可以參考的理財規劃,而且特別想照顧那些目前不被重視的族群。

像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其實是往自僱者、創作者的方向去走,也有些人是外送員、多元計程車,這些人不太適用於傳統的理財規劃方法,所以我希望可以提供他們一個適用的解決方案。
 
同樣的,單身族群、夫妻理財,面臨的問題也都不一樣,但如果我開相關的課程,可能又都很小眾,所以這也讓我原本就有在研究和規劃,但一直沒推出課程的內容,剛好可以放進這一堂「大課」裡,不但課程變得更完整,我自己過去的努力也有地方可以輸出。 
喊涵觀點

鋒哥這次能再次找到有力的新課定位,最核心的原因是,他對於自己產品線中的每一堂課,要為誰解決問題、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想得非常透徹。

《人生理財必學的八堂課》的核心是一場多人顧問諮詢,互動是關鍵,所以不能直接錄播化。這個判斷至關重要,很多開課者在實體講同一套、直播講同一套,線上課程又錄了同一套,那當然產品相殺賣不出去

另外,可以看到「訪談」又出現了,從上週的信件起,SAT 團隊做的焦點訪談給了鋒哥很多靈感。如果你正在規劃課程,但卻從來沒有跟潛在的學生互動過,很有可能最後學生不會 buy in。

訪談也對我的公司帶來很多幫助,甚至連最近的轉型,都是來自兩年前做的訪談研究。如果你也想學習如何透過訪談更加理解使用者,歡迎參考 Soking 的服務,當初就是他帶著我們團隊一步一步完成用戶研究。
Q2:在本次課程中,可看到⼀些舊課程的影⼦,例如在個⼈理財部份,與《⼩資族理財的第⼀堂入⾨課》有部分重疊;被動投資的部分,與《ETF 投資全球》有關;在主動投資的部分,與《總體經濟投資術》有關。現代消費者的專注⼒有限,不⼀定能靜下⼼來評估新舊課程的差異,請問鋒哥與 SAT 在本次⾏銷推廣時,有針對溝通舊課差異的部分擬定對策嗎?
我很願意跟學員溝通不同課程之間的差異,因為課程是我設計的,我最清楚。

當然市場可能會覺得有所重疊,因為課程大綱無法呈現差異,我也不會刻意創造名詞,被動投資就是被動投資。以下我會分成兩個部分來討論:

內容面

以《⼩資族理財的第⼀堂入⾨課》舉例,開課至今超過五年了,我自己的進化其實是非常明顯的。就算都是教節稅,結構上和教法上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過去薪水族超難節稅,但五年後的現在我知道更多方法可以幫薪水族節稅。

當然,如果覺得只想用 1.0 版的軟體,也沒問題,但現在推出的是 5.0 版的軟體了,真的會一樣嗎?

而這些進化,其實學員就是幫助我最大的動力,很多學員會一直問我問題,所以原本不是我遇到的難題,我也必須幫學員解決,然後我就多學會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就會變成新的課程內容

所以如果有講師只能教一樣的內容,我想問題反而更大,畢竟世界也一直在改變,以前我鼓勵大家可以用海外券商,現在台灣複委託的條件其實很合理了,所以建議也會有所調整。
 
服務面

一樣以《⼩資族理財的第⼀堂入⾨課》為例,當初沒有牽涉到財務規劃,因為那是入門課程,如果學員連記帳的分析都還不會,要做財務規劃其實是不可能的。

但是《李柏鋒的財富人生養成課》最終就是要陪伴學員,做出符合自己人生規劃的財務規劃。如果學生可以只看影片就完成,那太棒了!但是如果看完內容,想要諮詢,那麼我可以提供一些看法。

當然這不會是付費諮詢,而是課程的後續服務,所以不會是每位學員都可以問三個小時,但也不會只能看影片,問了問題我還是會回答
 
所以至少在規劃上,內容與服務其實都與過去不同,更何況像是針對不同族群提供的理財規劃建議,我想連整個市場都很少有這樣的內容
喊涵觀點

針對課程差異化的部分,鋒哥分享得非常清楚,把內容與服務作出高度結合,我相信會是很大的賣點。

很多平台標榜老師會改作業,但最後都因為老師太忙,後續也無力批改。我覺得根本的原因來自,平台是以純影片內容來做定價,沒有考慮到改作業的價值。

多年來透過買影片送作業批改的方式教育消費者,讓消費者養成了「作業批改不用錢」的印象。而老師無法透過批改作業獲取合理報酬,最後當然就不願意繼續批改了。

鋒哥這次是直接在新課中綁定了服務,而且是以「諮詢」兩字溝通,跳脫消費者的既定印象——回答問題與改作業是老師應該送我的。雖然跟付費諮詢有服務深度上的差異,但至少學生會覺得買了一堂理財課,可以問到理財顧問很安心

回到本題主軸,鋒哥自己很清楚新課與舊課的差異,也解釋得很好懂,不過行銷推廣方面,例如廣告素材、文案、KOL 聯名宣傳、課程介紹頁等等,是否能精準傳達出鋒哥的意思,就是另一個挑戰。

希望透過我的電子報,發揮一點點的影響力,讓更多需要的人知道《李柏鋒的財富人生養成課》是一堂獨一無二的線上課程。
最後再推一次鋒哥的好課程《掌握細節X全面佈局X實現自由|李柏鋒的財富人生養成課》!

這堂課真的是集大成之作,貫穿一個人不同生命階段需要的投資理財知識,可說是人生必收課程之一。如果你有興趣,記得使用我的專屬優惠碼「喊涵350」即可獲得 $350 折扣唷!
以上就是本週的信件內容,以下是常見問題,歡迎參考。
  • 回顧已發佈的電子報 ☞ 都在這邊
  • 推坑朋友加入電子報 ☞ 訂閱連結
  • 分享本期內容給朋友 ☞ 轉寄給他
  • 任何回饋、敲碗分析 ☞ 直接回信
也建議把 contact@lens-content.com 加入聯絡人,以免信件誤闖進促銷信匣。如果想深入了解更多,歡迎參考下方 ICON 連結,有透鏡的 Instagram、部落格。原本還有我正在撰寫的新書《思維萃取》搶先看 LINE 群,但最近寫書暫緩,轉型成討論電子報內容,也歡迎你加入。

感謝你的閱讀,下週三 9:00 見!(最晚也不會拖過中午寄信的嗚嗚)
透鏡的 Instagram
透鏡部落格
《思維萃取》新書搶先看
Email
Want to change how you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pdate your preferences or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