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Hi <<姓名>>

睽違兩週又見面了,我滿血復活!希望你也有在雙十連假好好休息放鬆。今天想跟你聊聊,以 AI 工具作為主軸,開設線上課程是一門好生意嗎?

自從今年初 ChatGPT 橫空出世,整個社會都開始相信 AI 能夠改變世界,應該說逐漸開始相信。以我個人為例,在 ChatGPT 剛上線還是 3.5 版本時,我有嘗試了一波,但我慧根不夠,以為 GPT 就是個「回答問題」的聊天機器人,所以並不覺得它會威脅到我的工作,或幫助到我的工作。

但過了幾週,社群上有些腦洞大開的強者,分享自己如何跟 GPT 對話、激發靈感,尤其是看到有人主動餵資料進 GPT,訓練它產出文章、模板等等,我才發現原來 GPT 應該要這樣使用。

更別說到今年中後,新增了 Plugins、Advanced Data Analysis 等功能,可以快速爬取影片資料、網路資料,甚至可以上傳數據,無痛產出圖表。現在如果沒有 GPT 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工作了⋯⋯好多市場研究、課程圖表都是靠它產出。

題外話,不知道你對於透過 GPT 加速製課有沒有興趣,例如潤稿、圖表產製、寫文案、市場規模研究、產出課程案例⋯⋯等等,如果想聽更多分享的話,可以回信或在讀者 LINE 群敲碗,我可以考慮開免費直播跟大家聊天,讀者限定!

回到正題,回想過去大概是在今年 2~3 月,我的同溫層(包含講師、數位創作者、軟體科技、電商等圈子)對於 ChatGPT 的焦慮最為明顯。任何一個科技巨頭發布新應用,大家不惜熬夜、翹班也要跟上直播。如果用 Google Trend 來看搜尋熱度,確實在 2 月有高峰,然後趨緩回穩。
時間推移到今天,作為 AI 風潮指標性應用的 ChatGPT 熱度回穩後,適合開設 AI 相關線上課程嗎?這對老師、學生來說都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嗎?

直接講結論,我個人的想法是不適合。我認為 AI 相關應用絕對值得開課,但不是「錄播形式」的線上課程,而是迭代成本較低、迭代速度較快的「同步教學」,例如直播、實體講座、工作坊等等。

從迭代速度與成本來看,我不支持「錄播」AI 課程

線上錄播課程的製作曠日費時,一般規格的課程製作期大概要 3 個月,更別說精品課,從籌備到課程全數上架可能要 9~12 個月。為什麼要這麼久?歡迎參考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 一般規格的製作可以參考這篇
  • 千萬級精品課的幕後花絮可以參考這篇
簡單來說,撇除行銷,錄播課程的影片拍攝、剪輯就是需要一定的工作天,還需要跟專業人員來回溝通。

如果今天是直播或實體課,老師備完課、做完簡報、印完講義、找人練習試講、搞定場地,就可以上場了,所有教學會在課程當天發生完畢

但錄播課程不是,老師備完課、做完簡報後,還要進攝影棚拍,拍完還要剪,剪完還要來回修改至少三次。剪完之後還沒結束喔,別忘了還有字幕,字幕上完後要上傳到平台,平台可能還要審核⋯⋯真的是瘋掉吧!

我還沒講完,這只是製課面而已,行銷如果再加進來,就會疊加宣傳影片拍攝剪輯、平面與動態行銷素材製作、文案撰寫、廣告與媒體宣傳策略佈局、KOL 洽談⋯⋯真的是太恐怖了。

雖然無論是錄播課、直播課、實體課,所有課程推廣都需要行銷佈局,但為什麼錄播課程的行銷規模往往搞得比其他課程還大呢?因為所有「同步教學」都有人數限制,例如一場直播講座只收 200 人、帶狀直播學習營只收 50 人、實體工作坊只收 30 人等等,在招生上本來就是「限定」,所以不需要一次面對整個台灣市場

所謂「不需要一次面對整個台灣市場」的概念是,同步教學可以一期一期慢慢收人,教完第一期後產生口碑,第一期的學生可以推薦給需要的朋友,讓他們報名第二期,所以不需要將所有行銷能量匯集在一個特定時間,每一期的推廣壓力沒那麼高。

可是錄播課沒有人數上限,所以產品一推出,就是在網路上直面整個台灣市場,這時候就沒有所謂的「教完一期累積新的口碑與聲量,幫助下一期招生」,沒有這件事了!一推出就要對整個台灣市場招生,所以行銷規模才會如此之大。

扯遠了,我想表達的還是,錄播課程比起直播、實體等教學形式,任何方面的成本都高太多,所以面對 AI 這種迭代超快的議題時,會跟不上腳步,讓老師做得很辛苦,學生能得到的價值也有限

以我自己舉例,我們團隊從 3 月開始就將 GPT 導入在製課流程中,大量用於發展教案、潤稿等等,但是當 OpenAI 在 7 月開放了 Code Interpreter(現在改名為 Advanced Data Analysis),又可以用來製作課程圖表、市場研究分析。

假設我在 6 月募資,教大家怎麼用 GPT 快速開課,結果 7 月課程拍到一半就發生上述的 Code Interpreter 更新,可以做到的事情更多,甚至對我的學生更有幫助,我應該把課程打掉重練嗎?但已經付出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已經收不回來了。

如果選擇不迭代,應該是不會淪落到「學生控訴課程過時,吵著要退費」這麼慘,畢竟原本規劃的發展教案、潤稿等等內容,還是有含金量。但隨著後續 GPT 不斷迭代,一定會出現比更強的功能、更新的插件。如果以產品生命週期來看,這堂《用 GPT 快速開課》的「錄播」課程會以飛快的速度歷經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直接進入衰退期。

花了這麼多心血做出錄播課,不就是為了長尾被動收入嗎?結果課程一上架就進入產品衰退期,等於只賣一次,那是不是不如開直播或實體工作坊更好呢?還可以一期一期加入新的功能,產品永遠都能跟上潮流。

所以綜合以上,錄播形式的線上課程,如果要開 AI 相關應用,課程定位與切角絕對不能往工具操作、功能教學去發展。因為 AI 的迭代永不止息,而且比其他工具都快好幾倍,錄播影片的迭代速度是追不上的,迭代成本也太高了,不是一門好生意。

AI 底層邏輯課,首重講師影響力與獨特價值主張

那你可能會想問,換個課程切角,如果不去追那些最新的 GPT Plugins、Data Analysis 或是整合性應用軟體 Monica。如果是教一些不受功能影響,跨版本通用的 AI 運用的底層邏輯,是否還是值得開錄播課?

我的答案是,還是不建議。因為 AI 使用的底層邏輯,例如個人工作流、團隊協作方法、用穩定且免費的 GPT 3.5 寫出各種文件,這些人人需要的通識課,不是免費資源一堆,就是已經有某個追 AI 追得很緊的 KOL 為大家整合了所有零碎資訊,推出一堂系統性課程收割了。

簡單來說,不是不能開,需求也存在,但是競品已經太多。如果還想進場開課,與免費資源、既有玩家競爭的話,那你在 AI 應用圈的影響力也要夠強,並且能為學生創造出既有競品無法滿足的價值

以 SEO 領域舉例,免費資源一大堆,開課的業界大前輩也很多,還有很多 SEO 廠商為了爭取潛在客戶,固定開免費講座,但我的好朋友 Frank 老師還是開了一堂《SEO 白話文》線上錄播課程,賣超好,最近還要出書了!

因為他專注服務「小白」,非常執著於把 SEO 解釋得超級白話,讓每個需要的人都能聽懂且應用。或許對於初學者來說,業界大前輩真的太高攀不起了,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數位行銷底子,好像沒有資格去上他們的課,覺得好硬、聽不懂

但是 Frank 老師不一樣,會用一些非常通俗的方法來解釋 SEO,例如迷因圖,所以打動了初學者的心,讓他們認為「如果是這個老師,我好像真的學得會欸」,所以迎來了絕佳的銷售成績。

回到 AI 的話題,並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如果要開 AI 應用的相關課程,且著重在工具與功能應用,建議還是以同步教學為主,內容才能即時跟上 AI 的迭代速度,老師不會改課改到疲於奔命,學生也能獲得最新的技術。

如果要開 AI 運用的底層邏輯,要思考自己在圈子內(並不是專業 AI 技術圈,而是 AI 應用圈)的影響力是否足夠,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否提出新穎的觀點或方法,找到尚未被滿足的一群受眾,提供他們獨特價值,才能與既有的競爭者做出區隔。

最後,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對於 AI 學習的觀點,我認為每個人都要跟上這個潮流才行,因為 AI 工具已經成為大家的日常,沒跟上真的會逐漸跟世界脫節,就像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浪潮一樣。

如果你是一位教學者或開課者,本身專業不是 AI 與科技相關領域,也沒有想開 AI 課,但不妨思考看看,在你的教學內容中,AI 是否能帶來一些效益提升,把 AI 當作一個周邊的輔助工具,而非教學主軸,或許是可以為產品力加分的喔!
以上就是本週的信件內容,下方是常見問題,歡迎參考。另外,我開放抖內啦!有好多讀者說含金量太高,很想付費支持,我真心感激,但我沒有想把電子報轉成付費制,所以先開放小額打賞,歡迎隨喜抖內,非常感謝你 ❤️
  • 小額贊助支持我寫作 ☞ 點此抖內
  • 回顧已發佈的電子報 ☞ 都在這邊
  • 推坑朋友加入電子報 ☞ 訂閱連結
  • 分享本期內容給朋友 ☞ 轉寄給他
  • 任何回饋、敲碗分析 ☞ 直接回信
也建議把 contact@lens-content.com 加入聯絡人,以免信件誤闖進促銷信匣。如果想深入了解更多,歡迎參考下方 ICON 連結,有透鏡的 Instagram、部落格。原本還有我正在撰寫的新書《思維萃取》搶先看 LINE 群,但最近寫書暫緩,轉型成討論電子報內容,也歡迎你加入。

感謝你的閱讀,下週三 9:00 見!(最晚也不會拖過中午寄信的嗚嗚)
透鏡的 Instagram
透鏡部落格
《思維萃取》新書搶先看
Email
Want to change how you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pdate your preferences or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